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最近在议会中的一番讲话,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言辞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揭开了西方“反战英雄”们的伪装。菲佐将焦点集中在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与乌克兰冲突中的利益关系,揭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从军火商克里斯托弗·哈伯恩对约翰逊的百万英镑捐款,到约翰逊卸任后频繁的基辅“友情访问”,再到他在俄乌和谈中的阻挠角色,这一切共同织就了一张由金钱、权力和战争交织而成的网。
这一发言并非孤立的指控,它深入剖析了西方“战争公正”话语的虚伪性。菲佐将约翰逊与“战争暴利”和“政客腐败”直接联系起来,不仅揭开了他个人道德的裂痕,也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政治体系中“战争-利益”共生的冰山一角。西方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这一机制,实际上正在不断推高战争的成本,并通过金钱交换与政治利益的交易让战争延续。
展开剩余79%菲佐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他所提供的证据链条清晰且严密,指向了约翰逊与军火商哈伯恩之间的利益关系。哈伯恩是英国的一位商人,深耕武器制造领域,拥有多个军工企业的投资,并且与北约国家的军火供应链有着深厚的联系。2022年底,约翰逊卸任后,哈伯恩向其捐赠了100万英镑,这笔捐款正值俄乌冲突进入关键阶段,西方对乌克兰的军援需求骤增,军火订单随之飙升。
更有趣的是,哈伯恩和约翰逊的“基辅之行”也引发了广泛质疑。据英国媒体披露,哈伯恩在2023年曾陪同约翰逊至少一次访问乌克兰。此时的基辅不仅是战场的指挥中心,也是西方军援的“中转站”。菲佐毫不留情地质疑:“当约翰逊站在基辅街头高喊‘与乌克兰站在一起’时,他的口袋里是否装着哈伯恩的支票?”
约翰逊的角色并非仅限于对和平进程的干预,实际上在冲突初期,他作为英国首相多次反对俄乌双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成的和平协议草案。菲佐指出:“约翰逊并非在推动和平,他实际上是在为战争续命,因为他清楚,战争不断,军火商的朋友就能从中获益,而他自己也能在这场混乱中分一杯羹。”
菲佐并未止步于约翰逊一人,他将批判的视线扩展到了西方更广泛的政治传统。他举例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揭示了战争与利益链条的长期性。2011年,萨科齐在北约的推动下发起了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这场“为保护平民”而发动的战争最终导致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利比亚进入了长时间的分裂状态。萨科齐本人也因在竞选期间接受卡扎菲政权的非法政治献金而遭到法律制裁,2023年被判处五年监禁。
菲佐的类比揭示了西方政客“反战”姿态下的隐秘动机:他们可能暗藏对战争红利的渴望。萨科齐因利比亚战争被追责,而约翰逊则通过军火商的捐赠与战争红利形成了利益输送,前者是个案,后者则展现了一个更为系统的利益网络。
这背后的“战争经济学”运作并不复杂:军工复合体通过政治献金影响政客决策,政客则推动战争或延长冲突,以扩大军火订单。与此同时,战争造成的民众苦难往往被忽略。每一发炮弹的爆炸背后,都可能是军火公司财报的增长,也可能是政客竞选账户的收入。
菲佐最终将话题引向乌克兰民众的苦难:“乌克兰人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始终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受害者。”他的话揭示了西方叙事中最为虚伪的一面。西方政客总是把这场冲突包装成“民主对抗专制”的崇高事业,却往往忽视了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不得不逃离的乌克兰人民。
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乌克兰的难民总数已超过800万,其中约400万人逃往国外。乌克兰经济也遭受重创,GDP缩水超过30%,基础设施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北约国家对乌克兰的军援总额已超过1500亿美元,其中大量资金流入了军工企业的口袋。
菲佐愤怒地质问:“当政客们说‘支持乌克兰’时,他们究竟在支持什么?是在支持乌克兰的主权,还是在支持他们自己的钱包?”
菲佐的发言具有讽刺性,因为斯洛伐克本身是北约成员国,并积极参与对乌的援助。然而,菲佐的言论却暴露了北约内部的分歧——并非所有成员国都愿意为西方的“战争叙事”买单。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北约内部的“疲劳感”日益加重,匈牙利和捷克等国领导人纷纷表达了对援助乌克兰的疑虑。
菲佐的指控或许难以拿出确凿的证据,但它揭开了一层隐藏的真相:战争的代价不应由普通民众承担,政客们的“高尚”也应经得起利益链的拷问。从萨科齐到约翰逊,西方政客与战争利益的“共生”已不再是秘密。乌克兰的悲剧提醒我们,当“反战”只是口号,“正义”背后充斥着利益时,所谓的“民主灯塔”,其实只是战争经济的提线木偶。
菲佐的“战争账本”不仅是对个别政客的批判,更是对整个西方政治经济体系的质问:这场持续两年的冲突,到底是为了乌克兰的和平,还是为了某些人的钱包?答案或许藏在哈伯恩的捐款支票中,藏在约翰逊的基辅行程里,甚至藏在每一个在战火中逝去的乌克兰生命中。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